湖北枣阳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4)

一起优秀网    来源: 17xuexiba      2016-09-10       本文受益:      

温馨提示:手机用户请点击下方“原网页”或“电脑版”进行查看本文,效果最佳!
参考答案
 
1.B
2.D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B项错。原文说: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由此可知,中亚人的贸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即“这条路”)是指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D项“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错,张冠李戴。文中说,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C项以偏概全。“国际战略基础”还包括“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B
5.D
6.B
7.(1)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无才无德的人,反而像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2)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被黄尊素从中化解,非常忌恨(他)。
【解析】
4.
试题分析:原文为:“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全句表时间的词语有“以来”、“今”可做时态上的提醒;名词有“陛下”、“公卿台谏”、“在位者”、“忠贤”、“廷臣”标明动作发出者,难度在于“台谏”较陌生;动词“登极”、“罢归”“无”、“发露”、“断”,可作理解句意的关键;反问句式“复何顾忌”不能折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中国农历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
试题分析:题目设错误点两个:一是“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原文为“忠贤欲侈其事”,“欲”为“设想”“准备”,此事并未实施,这里是未然成已然,故错;二是“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原文为“尊素上言”,意为上书朝廷,进言皇上,皇上才制止此事,并不是“劝说魏忠贤”,动作对象错误。另外,特别提醒:C项中的“君父”为“皇帝”“皇上”的意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1)重点词语翻译:“贤”“不肖”均为形容词活动为名词。“贤”译为“贤能的人、贤才” ;“不肖”可译为“无才无德的人、不成才的人、品行不好的人”;“进贤退不肖”“进”可译为推荐、举荐、提拔、晋升,“退”可译为斥退、辞退、使退去;“疾”厌恶、憎恨、嫌怨;“仇雠”仇人、仇敌;“社稷”国家 。重点句式翻译:“独……乎?”译为“难道……吗?”。(2)重点词语翻译:“初”,译为“刚”“刚刚”;“即”,译为“就”;“罗织”,译为“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重点句式翻译两个:一是“为……所”,被动句;一是“恨甚”,应该译为“甚恨”,“非常忌恨(他)”。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黄尊素,字真长,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二年(1622),提拔为御史。(黄尊素)上 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而以愚蠢迟钝的原因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 应元,赵秉忠、牛应元都辞职离开了。又多次陈述边防事务,极力指责大将马世龙,违背了枢辅(掌军权的大臣 )孙承宗的意愿。此时皇帝即位已有多年,从没有(一次)召见过大臣。黄尊素请求恢复在便殿面对面召见大臣的先例,当面决定国家大事;否则,也可利用讲解经史的空闲,让大臣们面对面商讨可不可以执行。皇帝没有采纳。
天启四年(1624)三月初一,京师三次(或“多次”)发生地震,正好皇帝身体欠佳,人心惶恐担忧不可终日。黄尊素极力陈述政策的十大过失,最后说:“陛下厌恶鄙视言官,使人人心中怀有顾忌,掌权者对国家安危的关键昏昧不清,误国者对于失败的局面多方掩饰。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不肖之人,反而像仇敌(或对待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奏疏递入,魏忠贤大怒,图谋将他处以廷杖的刑罚。韩爌大力营救,于是遭到被剥夺一年俸禄的处罚。不久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下旨责备,黄尊素很愤怒,接着上疏直言。大意说:“陛下自登基以来,公卿台谏一个接一个地被罢免回家,使得在位的人没有坚定的志向。现在魏忠贤违法的情况,朝廷大臣已揭露无余。陛下如果不早做决断,(那么)当他的情形暴露,势力陷入困境(后),(他)还会有什么顾虑呢?”魏忠贤看到奏疏更加恨他。八月,河南进贡玉玺。魏忠贤想大操大办这件事(来迎合皇上),命令(让进贡的玉玺)从大明门进入京城,举行(盛大的)接受玉玺的礼仪,(并让)百官奏表祝贺。黄尊素上奏说:“本朝弘治年间,陕西进献玉玺,只是命令(陕西把玉玺)进献给朝廷,只给了五两黄金作赏钱。这是祖宗的先例,应该依此办理。”这事就这样中止了。
黄尊素正直敢言,尤其有深识远虑。杨涟将要(密谋)攻击魏忠贤,魏大中(把这个计划)告诉了黄尊素,黄尊素说:“(要)清除皇帝身边的人,必需有内援(才可成功)。杨公有这样的人吗?一旦攻击不能成功,我们这些人将会连命都没有了。”黄尊素委婉暗示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受到迫害。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被黄尊素从中化解,非常忌恨(他)。魏忠贤的党羽也认为黄尊素智慧多谋,想杀死他。使者来到苏州(后),苏州城外的百姓一同攻击准备逮捕黄尊素的人,负责逮捕黄尊素的人把逮捕证遗失了,不敢到苏州城来。黄尊素听说这个情况,立即穿上囚服到官员那里,自己投身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后来黄尊素)得知狱卒将要谋害自己,(他就)叩谢皇恩,写诗一首,随后受酷刑而死,这时是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初一的(时候),年(仅)四十三岁。(后来到)南明福王时,(黄尊素被)追封谥号为忠端。
 
8.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 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9.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陈诗借景抒情,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8.“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嗟君万里行”,因与友人离别而惆怅。再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最后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抒情方式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用典抒情。宋诗用典抒情,陈诗借景抒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易错字:幽香,繁阴,  蜉蝣,渺沧海,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1)BC(选C得3分;选B得2分,体现母亲坚强不全面;选A得1分,A项中前面是对的,但并未暗示“他还预测我会当医生”;选DE不得分,D小说语言华丽典雅,不对;E这篇小说节奏紧凑,并无闲笔,这样写体现了老中医稳重少言却医术高明。)
(2)从故事表面来看,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老中医,我母亲的病,乡里赤脚医生拒绝,大医院视为绝症,老中医却神奇的给治好了,所以非一般医生可比,堪称“医者”;从深处分析,老中医医治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疾病,他医治的更是道德人心。小说中的“我”心地狭隘,以小人之心看人,老中医医者仁心,是“我”的恩人,“我”却把老中医怀疑成骗子,是老中医用他的大德大爱“医治”了“我”。所以称他为“医者”。(答出小说写的是“一个老中医的故事”3分,答出老中医“医治的是道德人心”3分)
(3)①慈悲仁爱;老中医看到“我”贫困的家境,以买我家青花瓷为名支助我完成学业。②医德高尚;“我”母亲因故不能到老中医家来看病,就主动出诊,亲自到“我”家来给母亲看病。③有识人之明;(睿智精明)对我有很深的理解,推断“我”将来一定是一个医生。④医术高明;被人尊称为“医者”,治好了“我”母亲的病,平时给人看病不慌不忙。(答出其中两点得6分)
(4)在情节安排上 “青花瓷瓶”是小说的线索,故事围绕“青花瓷瓶”展开:老中医来我家看到青花瓷——老中医以一千元买走青花瓷——二十年后“我”看一个鉴宝节目时怀疑老中医高价卖了青花瓷——“我”在老中医家看到青花瓷——“我”赎回青花瓷。在人物塑造上,小说通过青花瓷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老中医和“我”两个人物形象。老中医不愧“医者”称号,他医德高尚,宅心仁厚,以买青花瓷瓶之名支助我完成学业;而“我”心胸狭隘,对人缺乏信任,误解老中医,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分析情节和分析人物各4分,答出线索作用2分,有分析2分;答出刻画了老中医和“我”两个人物形象2分,有分析2分)
12、(1)E、C、A( 选E3分,选C2分,选A1分;选B、D不得分。A项作者对张謇、章太炎等人并未流露出轻视态度。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有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
(2)①一生为国却不谋私产:历任国家重要职位,晚年生活相当困窘。②生活清贫却扶危济困:晚年经济状况不佳,却数年如一日接济读书人。③为官多年却能自信自足(或自食其力):留学德国期间,凭自己的学识养活自己和家人。④人格独立、不怕权贵不慕功名:为官期间,数次辞职。(说明:以上4点,答出3点即可得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1分,分析1分)
(3)蔡元培身处新旧中国转换时期,身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优秀品质(2分),又凭借自己的学识、对北大的变革而引导中国由旧向新过渡/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2分)。作用:总起全文,下文内容都是围绕这一句而来(1分);与结尾相照应,点出了蔡元培的历史地位(1分)。
(4)不同意。从内容上看,文章都是围绕蔡元培对待财富的态度、对待显赫官职的原则来进行;从阅读效果上看,蔡元培为官多年但是清贫一生,题目与人物显要的一生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从主旨上看,作者借“富贵”表达了对蔡元培高贵人格的尊崇。
同意。“富贵”原义指生活富裕且地位高贵。从内容上看,作者所用的资料只能说明蔡元培为官多年但经济清贫,材料与“富贵”无关;从主旨上看,作者用“清贫”一词;能更直接表达出作者对蔡元培高贵人格的尊崇;从人物形象上看,用“清贫”一词,更能概括出人物“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性格特征。
(观点明确2分;能够分3个角度陈述理由,每条2分;若角度正确,但是陈述内容相互交叉、缺乏条理,可在总分上酌情扣分)
13.A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明确词语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考虑即可。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作壁上观:壁:壁垒。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也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D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句式杂糅,"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和"事故是由……造成的"两个句式出现杂糅;B项,成分残缺,"可改善营养缺乏"后应补上"现象"或"症状"等成分。 C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在“引导”前加上“能否。”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以及考查语感水平和思维能力。在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首先要确定第一句,通过分析来看④句应作为首句,提出“斗茶”;②句是对“斗茶”的解释,放在第二句的位置;⑥句承②句中的“始于唐,盛于宋”而来,放在第三句;①③⑤交代了“斗茶”的时间和场所,由此得出答案为B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
①对事件A的看法而产生的信念B
②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③用一个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①根据后文“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可知是“信念”,根据图表可知,应该填入“对事件A的看法而产生的信念B”;②句根据后面“受到情绪困扰”可知,此处是不合理的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③根据后面内容“会越来越乐观”可知,是对“不合理信念”的对应面,即为“用一个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 ”。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文反应的内容,针对反应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类型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前因”“后果”的关系。①根据后文“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可知是“信念”,根据图表可知,应该填入“对事件A的看法而产生的信念B”;②句根据后面“受到情绪困扰”可知,此处是不合理的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
17.
示例一、学以致用是良方。学习马上就应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巩固,如果不用,很快就会遗忘。所以,边学边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示例二、要变被动为主动。传统的听讲是被动的学习方法,效果最差。要把被动的“听”变为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运用,才能学有所得。
示例三、实践、交流是正道。学习效果高于50%的方法,都与实践、交流密切相关。所以要勤于实践,加强交流,这是学习的正道。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把图读懂是前提。“金字塔”的正面是学习方法,从塔底到塔尖依次列出七种不同的方法。侧面是学习效果,七种不同的效果和七种不同的方法,在同一层次上一一对应。从效果上看,越往上效果越差;从方法上看,越往下方法越好。组织答案是关键,把图读懂后,选择某一点,写出你的体会。答题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一是只说“某一点”,抓住一点说深说透,切记面面俱到;二是字数要符合规定,不能超过太多,也不能严重不足。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
我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
“忍”是颇具内涵的一个字,它意味着:以忍耐的态度对待各种事物,忍受羞辱,忍受欺侮,忍受污垢,忍受痛苦……“忍”,是我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
人生在世,何事不需忍?你需忍住自己的寂寞和内心的躁动,方可成大事。若当年在他国做质子的嬴政,忍受不住被他人欺侮的日子,何来的六国一统?若当年的韩信难忍胯下之辱,谁辅助刘邦建立汉朝?若当年的司马迁,忍受不住宫刑带给他的侮辱,何来备受赞誉的《史记》?泛黄的史书记载着一位位名人的传奇,无一不告诉我们:“忍”乃成大事之本。
“忍”是自己在自己的心口上架一把刀。这把刀强迫性地使自己冷静,唯有冷静下来,才能清醒地辨别自己的处境。中、高考在即,压力重重,怎么办?忍!凤凰涅槃,必然是经过重重险阻的。生活贫苦,苦不堪言,怎么办?忍!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什么不能忍的?在自己的心口上架一把刀,时刻提醒着自己:忍!
曾看过一篇文章:“何为人?是为忍!”。里面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人生就是要忍着过,只要忍一下,什么事都能过去,如果实在忍无可忍,那就重头再忍,人这一辈子,忍着忍着就过去了。”人生本就是一个忍耐顺从的过程,关键在于如何在忍耐中爆发。
有所忍,有所不忍。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是刚强的外衣。该伸张正义时,我们无需忍,只需拍案而起,畅所欲言,吐露心声。该顾全大局时,或许我们需要委曲求全,此刻便该忍下所有的负面情绪。
普希金曾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虑,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要到来。”平常世事,挫折、羞辱在所难免,关键是顾全大局,而“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试问,天下世事,有何事是不能忍的?
忍,是我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命题加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然后再分析所给的命题,准确立意。本题材料给出两个人奉行终身的字,一个是孔子指导子贡以“恕”作为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另一个是鲁迅以“早”字来自我惕厉,要求时时早,事事早,知在人先,行在人前。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以选定的字来指导自己的所思、所行。故考生可以选定一个字,阐释该字的内涵,并用该字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1.探究寓意法。寓意通常是指题目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题目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需注意两点:(1)可以写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其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而其寓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2.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的目的。三、明确重心法。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我们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使立意不走偏。四、以问领想法。“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有些命题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就需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或事例,称为“化意为象法”。此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六、一分为二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针对命题作文,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见“探究寓意法”)双关义、特指义等。(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3)运用以上方法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4)作文题目前的文字材料,既要逐字认真研读,把握倾向,使得立意符合这一倾向,又要能打开思路,不为材料束缚。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http://www.17xuexiba.com/yw/
一起文库网    优秀网    www.17xuexiba.com             [责任编辑:学习吧]
一起学习吧 |   优秀网 |   考试热点 |   高考地图 |   高考网 |   志愿填报 |   文库下载 |   高考查分 |   安全教育平台

  学习吧手机版   优秀学习网 备案号:闽ICP备16004255号-1 懒人考试网

本站所有资料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2021 一起学习吧,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