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手机用户请点击下方“原网页”或“电脑版”进行查看本文,效果最佳!
一起学习吧为你带来考后第一手资讯及试题答案,以下为湖北当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科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当阳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检测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中国文化是一种入世的文化,中国伦理是一种入世的伦理。但是,这种入世文化与入世伦理的持存和运作的条件,是在文化结构和精神结构中必须存在某种退出机制或撤出机制作为互补和互动,就像在出世文化中必然要求入世的机制或必然要求以入世为前提一样。正是这种反动才使入世具有精神上的自我调节功能,这正是儒家与道家生长的哲学土壤,
就伦理世界而言,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维护伦理实体,即通过以“伦理上的造诣”为本质的道德世界或道德自我意识的建立,使个体皈依于实体。儒家伦理中个体对实体的皈依,乃是一种悲怆情愫,或者说儒家伦理正是试图培育这种悲怆情愫。由此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孔子的“三畏”中,以“畏天命”为首,为什么在儒家入世文化中要悬置一个作为最高范畴的“天”,为什么要始终不放弃追究“莫之为而为”的“天”和“莫之致而至”的“命”。
但是,儒家伦理难以回答一个问题:在个体与实体,在入世过程中遭遇矛盾甚至尖锐冲突时怎么办?儒家以修身养性的德性修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可最终消除二者之间的紧张,是“宁可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改变社会的秩序”。但是,事实上这种道德性的进取并不能或者说并不在任何境遇下都能真正消除这种紧张。道家以从伦理世界中退隐的方式,并通过在道德世界中培养和形成从伦理世界中退隐的能力和品质,即退隐的“伦理上的造诣”解决个体与实体的矛盾,维护伦理实体。通过否定欲望的价值,以维护伦理实体和伦理世界的秩序。儒家与道家,在终极意义的价值取向方面却殊途同归。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道家的这种在文化结构和伦理精神结构中的退出机制,仅以儒家的入世,伦理实体和伦理世界的秩序总难以避免被颠覆和破坏的危险。
庄子的哲理寓言“曳尾于涂”中得到典型的诠释。一只乌龟,正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摇着尾巴,有人欲取它的壳供奉于庙堂之上。这只乌龟到底是想被杀以后为人供奉,还是混迹于泥水之中?庄子的选择是:“曳尾于涂”。“曳尾于涂”正是道家式退隐取向的文学表述。
中国社会的结构是家国一体,与这个结构相联系的伦理精神的特点是整体至上、人伦至上。个体没有被给予应有的地位,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各个层次的伦理关系对个体无疑是一种叠加的束缚,儒家伦理所要求的,就是在这个关系缜密的伦理世界中安伦尽份,坚持义务的绝对性。然而个体毕竟在现实世界或教化世界中是一个不可抹杀的存在。道家通过从伦理世界中的退出,通过在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关系中对自然和现实价值的否定,达到伦理世界的稳定和个体精神世界的平衡。这种取向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是对现实世界、伦理世界的消极认同和消极维护。
1.下列关于“入世与隐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是中国伦理精神中的入世结构,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维护伦理实体,因而个体皈依于实体。
B.敬畏天道,敬畏命运,着重实体,就是入世文化道德自我意识中对待伦理实体的情感和态度。
C.儒家入世是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改变社会秩序;道家隐世则是否定欲望的价值,用来维护实体。
D.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维护伦理实体,即通过以“伦理上的造诣”为本质的道德世界或道德自我意识的建立,使个体皈依于实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道家在理论层面始终与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相互动和“反动”,构成了中国道德哲学体系的辩证结构。
B.道家坚持各种伦理义务履行的绝对性, 儒家则追求兼顾达到伦理世界的稳定和个体精神世界的平衡。
C.儒家、道家都追求“伦理上的造诣”,内涵不相同,却都是在思考个人之于社会、伦理的意义和价值。
D.道家通过退隐的“伦理上的造诣”解决个体与实体的矛盾,维护伦理实体。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儒家伦理试图培育个体对实体皈依的悲怆情愫,因而需要在儒家文化中悬置一个作为最高范畴的“天”。
B.基于儒家伦理存在着其理论体系中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于是就需要一种缓解和消除紧张的退出机制。
C.庄子哲理寓言“曳尾于涂”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强调个体在社会实体和伦理世界中的超脱和解脱。
D.“家国一体”的中国社会结构导致的结果是个体必然淹没于叠加束缚,纷繁复杂的各种人伦义务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
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
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
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
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
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
忧 忧:指父母丧事
B.
稍用其说 稍:稍微
C.若不可
绳以法度 绳:约束
D.及闲而可
否天下是非善恶 否:贬斥、议论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 )(3分)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 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 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自认为不合于时,常大饮而醉。
B.石曼卿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书进谏,一为太后干预朝政,一为朝廷的边防担忧,他主张太平时期练兵,防患未然。
C.作者刻画石曼卿,先交代其性格特征和结局,再回头叙写他一生的几件重要事情,这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文武双全,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遒劲刚健,他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可惜已病重,只活了48岁。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1)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5分)
(2)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野步
宋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 倚仗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 红他枫叶白人头。
8. 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9. 这两首诗末尾两句都用了同一种手法表现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http://www.17xuexiba.com/yw/